蔡進步:同學情 | |||
煤炭資訊網 | 2022/9/23 10:19:20 散文薈萃 | ||
人的情感不外乎有三種:親情、愛情、友情。
親情是永恒的眷戀,血濃于水。愛情是永恒的記憶,也是人類情感的歸宿。友情是永恒的回憶,似醇酒香濃。而同學情、戰友情,是友情中最純真的情誼,至真至純。我沒有當過兵,體會不到戰友情的珍貴,我對同學情卻有深切的感受。同學情,一生情。百年修得同船渡,千年修得共枕眠,五世修得同窗讀。 1990年,我從宿州市曹村中學畢業后沒考上高中,便回到家里幫著父母種地。1994年父親去世后,我走進了淮北礦務局鐵運處烈山養路區,成了一名養路工人。 1995年9月份,在大哥大嫂的關愛下,我走進了淮北煤礦技工學校,在技校應用電子95(1)班,我結識了來自淮北礦區的四十多名礦工子弟,我們成了同學。 我喜歡寫新聞稿,沒到技校前,我就在安徽日報、安徽工人日報、安徽法制報、淮北日報、淮北礦工報發表過新聞稿件。到技校后,我繼續寫新聞稿,投給校廣播站、淮北日報、淮北礦工報。在我們班同學中,有個來自張莊煤礦的女生劉珍,她說自己在初中時喜歡寫詩,曾在淮北礦工報上發表過詩歌,只是不會寫新聞稿,她想跟我學寫新聞稿。因為有共同的愛好,我和劉珍成了好朋友。劉珍性格好爽,大大咧咧,言談舉止儼然一個男孩子。她每次寫新聞稿都讓我指點,但最終沒能堅持下來。 在我的同學中,來自朔里煤礦的彭向陽引起了我的注意。彭向陽個子不高,身材瘦弱,戴著一副近視鏡,文質彬彬的。我跟彭向陽住在一個寢室,他不太喜歡說話,為人處事豪爽、大方、敢于擔當、人緣好。 三年的技校生活眨眼間就過去了。三年中,技校校園里留下我們的歡聲笑語和純真的情誼,有悲、有喜、亦有爭吵。正像一首歌所唱:我們曾經同路走,我們曾經是朋友,別因為時光匆匆,就忘了我們是朋友。 技校畢業后,我們奔赴了屬于各自的遠方。我走進了桃園煤礦,成了一名采煤工。因為當時通訊不發達,多數同學家里都沒有電話。我跟一些同學一度中斷了聯系。好在我們畢業時互相留下聯系地址,書信成了我和幾個要好同學聯系的最好方式。 2001年我結婚時,婚宴選在老家蕭縣莊里鄉小蔡村。那時,我技校的同班同學李躍軍也在桃園煤礦,我邀請他參加我的婚禮。想起彭向陽住在朔里煤礦,我的老家離朔里煤礦不到三十里路。那天,我騎著自行車趕到了朔里煤礦,聽說我要結婚了,彭向陽一臉燦爛的笑。望著站在眼前的彭向陽,技校里的一幕幕又浮現在我眼前。 畢業十年時,我們班幾個在淮北居住的同學牽頭舉辦第一次同學會。分別十年后我們再次相聚,同學們握手的那一刻,喜悅之情溢于言表。當我們圍坐在飯店的酒桌前,端著酒杯大聲談笑時,我耳邊仿佛響起一首歌《同學情》:一張通知書/相聚校園中/從此我們是同學/這一稱呼伴終生/一塊去上課/一起看電影/一同去郊游/一路談人生/漫漫風雨求學路/日月可鑒同學情/同學情是一份真摯的情/同學情是一份難忘的情/同學是無話不說的好姐妹/同學是情同手足的親弟兄...... 2011年11月份,我從桃園煤礦調到袁店一礦。袁店一礦是淮北礦區新建礦井,離淮北市和宿州市距離都超過一百里。 隨著手機的普及,QQ和微信應運而生,我們班建立了淮北同學群,走進同學群后,頓時拉近了我們班同學之間的距離,同學們互相加了微信。有了微信,我們聯系更密切了。 今年中秋節前,同學劉珍和彭向陽說節后打算到袁店一礦來看望我。“劍外忽傳收薊北,初聞涕淚滿衣裳。卻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詩書喜欲狂。”那一刻,我激動不已。 9月21日中午12點,劉珍和彭向陽開車來到我們礦北門口。車門打開的一剎那,我心潮起伏。望著眼前這兩個異姓的弟弟妹妹,我情不能自已,仿佛春風吻上我的臉。我邁步走過去,緊緊握住他倆的手。更讓我驚訝的是,劉珍還帶著她的妹妹和妹夫。 中午吃完飯,我要去結賬,卻得知劉珍的妹妹已經結了賬,這讓我羞愧難當,她們來看望我,卻自己結賬。 送他們返程時,彭向陽打開車的后備箱,從里面拎出兩箱特侖蘇牛奶、兩箱葡萄、一箱香油和一箱茶葉,說是帶給我的。我愣住了,他倆來看望我,竟然買了這么多禮物,這讓我百感交集...... 目送著遠去的轎車,我耳邊再次響起那首《同學情》:一本畢業證/各自奔西東/從此我們不常見/同學情意裝心中/一邊忙工作/ 一邊顧家庭/一路去打拼/一心要成功/悠悠歲月催人老/久別的人盼重逢/同學不分貴和賤/同學沒有富和窮/同學是無話不說的好姐妹/同學是情同手足的親弟兄/同學情是一份真摯的情/同學情是一份難忘的情...... 作者簡介:蔡進步,安徽蕭縣人,中國煤礦作家協會會員、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、淮北市烈山區作家協會副主席,先后在《陽光》《小說月刊》《天池小小說》《喜劇世界》《小小說大世界》《微型小說選刊》《幽默諷刺.精短小說》《金山》《華文小小說》《羊城晚報》泰國《中華日報》印尼《國際日報》蘇里南《中華日報》《中國煤炭報》《內蒙古日報》《安徽日報》《淮北礦工報》等中外報刊發表散文、小說千余篇。
|